农历的“出梅”是什么意思?怎么来的?
梅指梅雨期. 我国传统方法上,入梅和出梅的确定,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。按照历法规定: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或芒种当日为丙日为入梅,
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或小暑当日为未日为出梅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气象上,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,分别称为"入梅"(或"立梅")和"出梅"(或"断梅")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,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,
7月上旬出梅,历时20多天。但是,对各具体年份来说,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、梅雨的强弱等,存在着很大差异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,
有的年份不明显,甚至产生空梅现象。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,长达两个多月,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;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,
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。 (2)早梅雨:有的年份,梅雨开始的很早,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。在气象上,通常把"芒种"以前开始的梅雨,统称为"早梅雨"。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。
例如,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,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,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,因此,
阴雨开始之后,气温还比较低,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,农谚说:"吃了端午棕,还要冻三冻"就是这个意思;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。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,
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 "冷水黄梅"。以后,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、暖湿空气加强,温度会逐渐上升,湿度不断增大,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。早梅雨的出现机会,大致上是十年一遇。
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。一种是开始早,结束迟,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,雨期长达四、五十天,
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。另一种是开始早,结束也早,到6月下旬,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,由于盛夏提前到来,
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。 (3)迟梅雨: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,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。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。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,
暖湿空气一旦北上,其势力很强,同时,太阳辐射也比较强,空气受热后,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,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。
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"阵头黄梅"。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,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。不过,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。 (6)倒黄梅:有些年份,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,
天气转晴,温度升高,出现盛夏的特征。可是,几天以后,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、阵雨天气,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。
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,重返长江中下游,所以称为"倒黄梅"。"小暑一声雷,黄梅倒转来"。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。它的意思是说,在梅雨过去以后,
如果"小暑"出现打雷,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因为梅雨结束之后,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,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,
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。况且时至"小暑",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,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,这种冷空气的南下,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。
当然,"倒黄梅"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。一般说来,"倒黄梅"维持的时间不长,短则一周左右,长则十天半月。但是在"倒黄梅"期间,
由于多雷雨阵雨,雨量往往相当集中,这是需要注意的。由于"倒黄梅"属于梅雨的一种,它在结束之后,
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。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,可以看到,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,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,它们之间的差别,
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。以"入梅"来说,最早的在5月26日,最迟的在7月9日;"出梅"最早的在6月16日,
最迟的在8月2日,相差均可达到一个半月。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,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,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,还有的甚至出现"空梅",带来严重的干旱。可见,
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,它远不是象农历历本上所定的"入梅"、" 出梅"那样简单。相对正常梅雨而言,"早梅"、"迟梅"、"特别长的梅雨"、"空梅"以及严重的"倒黄梅",都属于异常梅雨。
小暑一声雷,
黄梅倒转回 是什么意思
倒黄梅:有些年份,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,天气转晴,温度升高,出现盛夏的特征。可是,几天以后,
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、阵雨天气,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。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,重返长江中下游,所以称为"倒黄梅""
小暑一声雷,黄梅倒转来"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。它的意思是说,在梅雨过去以后,如果"小暑"出现打雷,
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。小暑节气吃什么好 小暑民间吃什么传统食物
小暑节气吃饺子、莲藕、黄鳝、芒果、面条、羊肉等传统食物。1、小暑吃藕。在江南地区素有小暑吃藕的说法,而且早在清咸丰年间,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。
每逢小暑迎来,百姓们都习惯吃莲藕。2、小暑吃饺子。俗话说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,
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三伏天就在小暑节气前后,而在这期间对北方人来说,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3、小暑吃芒果。
在台湾地小暑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节,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,因此经常食用芒果,可以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。4、小暑吃黄鳝。入夏之后,
黄鳝体壮而肥,进入产卵期,其滋味愈加鲜美,滋补功能也达到高峰期。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等作用。出梅入夏什么意思
梅指梅雨期. 我国传统方法上,
入梅和出梅的确定,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。按照历法规定: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或芒种当日为丙日为入梅,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或小暑当日为未日为出梅。 一般是农历的五月底。
入夏,是指真正到了夏季的意思。入伏和大署,小暑是什么关系?
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。7月7日是“小暑”,太阳到达黄经105°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六月节……暑,
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有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”。
意指天气开始炎热,但还没到最热,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。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。此时正值初伏前后。入伏以后,暴雨形成的洪水,称为“伏汛”。
小暑进入了台风季节,因此,我们既要防暑,又要注意防台。在农业生产上,多防治病虫,
忙于夏收夏种,我们赣南就有“小暑大暑,赛过牛牯”的说法,说明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非常需要。 小暑到来,
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,农谚有:“小暑交大暑,热得无处躲”的说法。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,故农谚又有“小暑不算热,
大暑正伏天”的说法。每年小暑节时气温由高有低,后期天气也不一样。预测下一个节气的谚语有“小暑凉飕飕,大暑热熬熬”。
预测一个季度的有“小暑过热,九月早冷”。预测半年的有“小暑大暑不热,小寒大寒不冷”等等。 入伏 开放分类: 民俗、节气、农历、历法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。 什么叫“三庚” 我国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记载时间。
天干的数字有10个,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,壬、癸,地支的数字是12个,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把天干与地支相配,就得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,
交叉配合60次,故称60花甲子。“三庚”就是遇上3个“庚”字,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。由于天干是10个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,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。一年365天(闰年366天)都不是10的整数倍,
今年某一天庚日,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。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。 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叫做三伏。
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,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,阳光接近直射。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,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,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。
不过,每天吸热多,散热少,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,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,天气就最热了。
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,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
有6个庚日时,中伏为20天。 伏,是避暑之意。从夏至开始,昼短夜长,
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,当初起名“伏”是很科学的。参考资料:二十四节气集锦"三伏"是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
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。夏至以后,虽然白天渐短,黑夜渐长,但是一天当中,白天还比黑夜长,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,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。
到"三伏"期间,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,天气也就最热了。
再往后,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,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。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"三伏" 从夏至后第三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(10天)、中伏(10~20天)、末伏(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,10天),
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。小暑代表什么 短
夏天即将来临。今年几号出梅
2008年7月18日,农历6月16日有谁知道节气里今日出梅是什么意思?
什么是梅雨、“入梅”和“出梅”?
中国历书上一向有霉雨始、终日的记载:开始之日称为“入霉”,结束之日称为“出霉”。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,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。
一般而言,入梅总在6月6~15日之间,
出梅总在7月8~19日之间。但是每年各地实际降雨情况并不相同,对梅雨期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,因此各地区每年入梅、出梅的日期是不完全一致的。
今日出梅是指今天结束梅雨天气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- 上一篇: 凤梨酥的做法大全凤梨酥的家常做法
- 下一篇: 出现这6个症状说明肾有了问题!
发表评论